牛郎织女虽然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(阴历)这一天相聚一次,但他们却以追求幸福爱情的精神成为人们的楷模。唐代诗人元稹《决绝词》:“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,不愿为庭前红槿枝,七月七日一相见,故心终不移。”寥寥几笔,描绘出了诗中主人公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羡慕。
围绕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形成了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,这就是七夕节。因为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,所以少女们都要在这一天(阴历七月初七)晚上向织女“乞巧”,请求织女赐给她们智慧、灵巧。这种风俗在唐代最为盛行。在民间,家家闺女对镜梳妆,朝月穿针,遥望银河,并设案于院,上铺锦绣,焚香于庭,陈设瓜果、鲜花,一派节日景象。如“家人竟喜开妆镜,月下穿针拜 九霄。”(权德舆《七巧》)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”(林杰《乞巧》)“向月穿针易,临风整线难。不知谁得巧,明旦试相看。”(佚名《七夕》)
宫廷的节日气氛更加热烈,宫中以锦织成高达百尺的“楼殿”,上容数十名宫嫔,称“乞巧楼”。王建《宫词》:“每年宫里穿针夜,敕赐诸亲乞巧楼。”宫女手中各持宫中特制的九孔针,以五色丝线对月穿针。
评论